天全县:坚持“四向”发力 提升产业质效
来源: 发布时间: 浏览次数:
打印
【字体:

近年来,天全县持续发力园区创建、机制创新、科技赋能、品牌打造,合力推进县域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,为确保农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奠定坚实基础。

聚合要素建园区。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,促进产业发展要素向园区聚合,提升产业规模效应。一是聚合资金打造核心园区。立足县域优质水资源,聚合产业发展、交通水利、灾后重建等项目资金要素,投入10.5亿元,引进省级龙头企业润兆渔业投入3亿元,在思经镇高标准建成以鲟鱼繁育、养殖、加工、销售等全产业链水产现代农业园区,成功入围省五星级园区,带动全县冷水鱼养殖水面近1000亩,全县冷水鱼产业产值突破3.1亿元。二是整合项目发展重点园区。针对现有特色产业发展基础,打破乡镇村行政区划,聚合产业道路、智能灌溉、圈舍建设、疫病防控等项目要素,推进区域性重点产业园区建设。截至目前,已成功建成以仁义镇红军村为核心的粮食现代农业园区、以兴业乡柑子村为核心的“猪+茶+粮”粮经现代农业园区、以乐英乡爱国村村为核心的茶产业园区等重点园区6个,园区种植业集中连片面积达98%,全县种植产业基地面积达28.2万亩,生猪、肉兔等养殖率规模化率达85%。三是汇合政策培育基础园区。根据各乡镇地理环境、自然气候等客观因素,汇合产业扶持项目、奖励激励、人才流动等政策要素,引导乡镇发展适度规模脆红李、雅苕、竹笋、竹编等产业基础园区12个,吸附1.2万户农户发展相关产业,产业发展组织化、规模化、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,基层园区贡献农村居民生产经营收入40%以上。

创新机制增效益。坚持把创新机制作为提升产业效益的重要抓手,全面激活产业活力,彰显产业效益。一是创新项目共享增效机制。整合中省财政扶持资金、乡村振兴衔接资金、特色产业发展资金等6500余万元,通过引导村级集体资产入股、社会资本投入等方式,打造“共享鱼池”“共享菌场”“共享茶园”“共享猪场”“共享果园”“共享药林”等共享项目20余个。截至8月底,共享项目实现经济收益500余万元,脱贫村、重点帮扶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。二是创新产业升级增效机制。财政预算设立2000万元产业发展扶持基金,对加工型龙头企业在产品研发、产业链延伸、品牌营销、融资等环节予以财政补贴,推进茶叶、冷水鱼、竹笋等21家涉农产业龙头企业延链补链强链,县域农产品产地加工率达90%。三是创新农户参与增效机制。借力“园区+农户”“农民专业合作社+农户”“园区+家庭农场”等模式,探索脱贫户、重点监测户等农户以土地入股、基地承包、返租、务工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,打通土地入股股金、利润分红现金、入园务工薪金“三金”收入渠道,为特色产业提质发展提供人力要素保障。目前,全县2200余户脱贫户和45户监测户稳定参与产业发展。

科技赋能添后劲。坚持把科技赋能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,加快产业数字化改造,增强产业发展后劲。一是强化科技服务。依托县校合作平台,与四川农业大学、四川省水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共建冷水鱼、茶叶、猕猴桃、雅苕、竹笋等5家专家大院,配套建设农业技术服务小分队10支,全产业链各环节技术指导服务更加精准有力。二是推进产业数字化升级改造。依托基础设施等项目,建成一批冷水鱼智能投喂、粮经园区智能滴灌、茶叶基地智能监测等数字农业基础设施400余件(套)。三是加大产业优质种质资源保护认定。联动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,加大“天全香谷米”“天全竹笋”“天全中药材”种质资源保护与认定力度,种植业良种推广覆盖率达到100%。

打造品牌强支撑。坚持把品牌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,着力擦亮“金字招牌”,提升产业内涵价值。一是合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。立足县域生态资源富集、气候环境独特优势,成立工作专班,围绕打造“二郎山”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,推进农业产业全流程绿色化、生态化发展。目前,已创建成功“四川省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”“四川省食品安全示范县”。二是聚力打造绿色品牌。深入挖掘种植历史,通过项目激励扶持、企业自主创建、农户全程参与、部门常态监管等举措,强化绿色品牌引领产业发展的示范导向作用。推进“天全川牛膝”“天全竹笋”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,实现国家级品牌“零”的突破。强化生产流程绿色生态监管,取得绿色食品认证27个、有机产品认证38个。强化品牌营销,“雅苕”“川玉美”等5个特色农业品牌升值幅度达300%。三是倾力打造高端品牌。锚定抢占国际市场,立足开发国内市场,着力构建政府引导、企业主责、第三方机构有效监管的“三合一”高端品牌创建模式,推进县域特色农产品品牌高端化发展。天全县水产现代农业园区企业润兆食品生产的“芙思塔”鱼子酱销量占全球份额12%,带动冷水鱼养殖农户户均增收约2000元。汇美农业“川玉美”牌竹笋重庆、成都、杭州等重点销售区市场价增长32%,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,带动全县笋用竹种植农户增收1000万元。

<
微信